无障碍   关怀版 无障碍
当前位置: 首页>工作业务>搬迁后扶

龙南建方寸田园,展搬迁新景

来源:市扶贫办公室发布时间:2022-06-25 15:10:27访问量:

赣州龙南市地处江西省最南端,“十三五”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302户4552人,采取县乡村“三级梯度”模式,建设集中安置点45个,集中安置了1096户3773人,集中安置率达83%。2021年以来,龙南市立足易地搬迁梯度安置、点多面广工作特点,从搬迁群众实际需求出发,统筹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的开展,采取“政府主导、社区管理、群众参与”的方式,整合资源、因地制宜,先行选取全市13个乡村安置点,试点建设了“微田园”项目,既能够满足搬迁群众日常种植需求,又为安置点增添了田园风景,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进一步促进了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。

围绕“怎么选”,做到有招法

坚持尊重搬迁群众意愿,结合安置点日常“月回访、季巡查”,组织乡村干部、结对帮扶干部以及社区管理人员,就“微田园”建设逐户开展调查、收集意见、建立台账。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,综合考虑安置点整体环境的打造提升、搬迁群众的方便程度以及可流转土地面积等多种因素,“微田园”建设以整合周边闲置土地等资源为主,选址于安置点旁边或附近。安置点所在乡镇根据搬迁群众的规模和需求,采取“统一流转、统一布局、统一安排”方式,初步确定“微田园”建设方案,确保每户有种植意愿的搬迁群众获得种植面积不少于一分。“微田园”建设方案在安置点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,再次向搬迁群众征求意见,进一步完善提升、做精做细,确保“家门口”菜园能够建好。目前,全市试点建设的“微田园”流转土地面积约70亩,受益搬迁群众达350户,户均种植面积约0.2亩。下一步将在全市其他有条件的集中安置点全面推广实施,惠及更多搬迁群众。

围绕“怎么建”,做到有章法

在推进“微田园”项目过程中,市乡村三级上下联动、齐心协力,做到项目推进又好又快。在市级层面,始终把“微田园”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有机结合,统筹整合建设资金约230万元专门用于“微田园”建设,组建工作专班多次实地调研指导,并将其列为巩固脱贫成果督导考核内容之一,力争打造方便实用、美观精致的“菜篮子”。在乡级层面,统一由乡镇作为“微田园”项目实施业主,乡镇党政“一把手”亲自到现场勘察指导,解决难点堵点问题。安置点“点长”抓好项目具体实施,对土地流转、平整、开沟、分块、围栏、编号等步骤逐项把关、逐一审核,加快推动建设进度。在村级层面,村干部、社区管理人员组织召开安置点的搬迁户主代表大会,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每户分块位置,并现场登记公示。统一在菜地制作标识牌,逐块地标注搬迁户姓名,确保分配公开透明,避免出现界址争议。

    围绕“怎么种”,做到有技法

“微田园”配套设施建好后,采取多种方式,激发群众积极性,不仅建的好,还能种得好。一是“帮着种”。“微田园”实行自产自收耕作模式,免费分配给搬迁群众种植。在投入使用初期,组织乡村干部、党员一对一帮助搬迁群众一起种,鼓励农业站将种苗免费发放给搬迁群众,打消搬迁群众对新鲜事物的各种顾虑。二是“带着种”。邀请农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,鼓励搬迁群众以种植卷心菜、白菜、葱蒜等家常菜为主,达到基本可解决日常用菜的目的,每个搬迁家庭每月可减少约400元的菜金支出。三是“比着种”。常态化开展种菜能手评比活动,以蔬菜种子、有机肥料、生产工具等作为奖品,采取“群众互评、干部审评、公示奖励”的方式,鼓励搬迁群众“比学赶超”。四是“试着种”。对有条件的安置点,积极盘活周边资源,依托周边产业基地,探索发展“微田园”经济,并优化生产技术、物资供应等服务,组织与企业、超市签订销购订单,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。

围绕“怎么管”,做到有方法

坚持建管并重、精细管理,通过建立“三个一”长效管护机制,确保“微田园”长效可持续使用。建立一套制度。分类制定“微田园”管理办法,对申请流程、分配方式、种植要求进行统一规范,明确“微田园”所有权统一归村集体所有,搬迁群众具有免费使用权。对疏于管理或将菜地闲置不管的搬迁户则取消其使用资格,分配给其他积极性高的搬迁群众使用。组建一支队伍。成立由社区管理员、楼栋长组成的专职管护队伍,跟踪“微田园”使用情况,如发现弃耕现象,及时组织安置点搬迁群众代表、乡村干部召开会议调整使用,并充当好“微田园”建设联络员、协调员,积极联系搬迁群众,相互交流心得、增进感情。浓厚一种氛围。在安置点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,定期召开连心座谈会,鼓励搬迁群众对“微田园”建设、社区治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计。同时,坚持党建引领,发挥党支部作用,通过党带群、强扶弱,共同开展农事生产、田园管护,促进党群“联姻”,积极营造党群共护“微田园”的浓厚氛围。

文章关键词: 微田园,搬迁群众,一把手,三个一,家门口,
分享到:
扫码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