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   关怀版 无障碍
当前位置: 首页 >新闻中心 >他山之石

新余市分宜: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

来源:市政府各部门集约化发布时间:2021-11-19 09:34:00访问量:
分享到:

因“小学进镇”而留下的闲置资产,盘活入驻“江苏鹏鹏锁业”。曾经的操场立起了两个大车间,一个堆放原料,一个从事生产;原来的教室已改造成办公室或包装车间。生产车间一片繁忙,流水线非常清晰,锁环、锁孔、锁栓等一样样在生产;经过质检,包装车间内一把把成品锁装盒入箱。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些产品全部销往东南亚,市场前景广阔。

该企业员工赵伟说:“来这里一年多,平均月收入4000~5000元,有时候每月还会增加一两千元,而且工作环境好,劳动强度不高。”本地员工袁年章发出感慨,在外面赚200块钱一天还抵不过在家门口赚150块钱一天,因为离家近,两头可兼顾。

水东村因地处袁河水之东而得名,比邻分宜县城西工业园。资料显示,全村国土面积约8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2411亩,人口2339人。长期以来,没有资源的先天优势,在外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。当下,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如何做?村委正在破题。

“无工不富,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是我们的发展思路,具体就是引企入村。”水东村党总支书记刘红伟说:“刚刚看到的锁业企业,已经成功引进来了,还有盛飞贸易、钤阳环保科技等。而且,我们不仅引进工业企业,还引进设施农业。”

G220国道穿村而过,200亩钢架大棚建在路北。三年前,水东村用好用足新余市地方政策,通过流转土地,与江西凯美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“红美人”果冻橙产业基地,引进专业技术师管理。现如今,大棚内果冻橙挂满枝头,再过一段时间进入采摘期。智慧的果农在大棚内实行套种,夏种西瓜的收入刚刚收进腰包,冬种的打算已酝酿成熟。大棚外,见缝插针种上蔬菜,不仅供应基地,还投放集市;开凿的鱼塘,两年来鱼跃人欢,随手撒下渔网,一捞起来就是两三百斤。脱贫户易保平是这里的“签约务工人”,一年到头在基地忙活,锄草、施肥、剪枝、搬运等,靠劳动获得一份稳定收入。

沪昆高速水东段跨过袁河,对面集体山上,百亩橘子树正散发着香气,吸引过往行人的目光。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,杂木丛生。2002年,村委老主任肖仁和发扬垦荒精神,在这里开发种上新余蜜橘,坚持施有机肥,精心管理树苗,如今棵棵橘树枝繁叶茂、硕果累累,每年带动一部分劳力上山进林务工就业,谈到收入,肖仁和说:“一年收益大概10万块钱,平时请来做事的人,给他们俩三千块钱一个月,都很满意。我自己年纪这么大了,每年能赚到三四万块钱,很知足。”

依水而居、靠水吃水是水东人的传统,对水和鱼具有先天禀赋,500亩精养鱼塘呈现在袁河水边,养殖品种多样,既养传统淡水鱼,如草鱼、鳙鱼、鲢鱼等,还养特种热带鱼,如鳜鱼;既养大鱼,还养鱼苗,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。鱼塘面积大的上十亩、小的也有几亩,增氧机全部配齐,霞光照射水面,俨然一幅天然水彩画。渔农告诉记者,每天有三人以上在这里值班,负责投饵喂料、清除水葫芦等,养殖了两年以上的鱼卖价相对高一点,一年四季都有顾客前来买鱼。

多年来,水东人为了生计,在袁河边上兴修了4个码头,方便出村打渔或卖鱼,发展水运,举办划龙船活动。刘红伟说:“重修码头已经列入计划,有望恢复往日风采。由于庄头村小组位于沿河、沿路的窗口,村委争资30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,着力打造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乡村旅游示范点;同时,讲好当年红军在这饮井水、行军打仗、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,传承红色基因。”

水东村引企入村,产业振兴步伐稳健,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,不仅解决了集体土地闲置问题,让土地生金,还弥补了项目空缺,解决了资金、技术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,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不断增强了“造血”功能,推动可持续发展,开创了税收、就业、村级集体经济“三赢”局面。在乡村治理中,还创建了“一‘引’稳民心、一‘讲’解民情、一‘巡’查隐患、一‘调’化纠纷”的“四个一工作法”,做到矛盾不出村、问题不上交,推进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本地的生动实践,村风民风和谐向上。

文章关键词: 三赢,枫桥经验,签约务工人,造血,推动乡村,
分享到:
扫码浏览